郭德纲的麒麟剧社非常有发展前途,而且最后收编主流京剧界也很有可能。
其实,这并非一个多么复杂的问题,郭德纲的麒麟剧社,走的完全是德云社发展壮大的方向和路子,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必然因素。
相声和京剧,都属于中国传统艺术,虽然是都是很年轻的艺术,但具有非常广泛的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相声,是通俗易懂老幼皆宜的艺术门类,因此相声艺术如同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由于文化禁锢思想的打破,很多相声艺术家也走到了前台,很多传统相声也换发了青春,在百花齐放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一些传统的京剧曲目,也逐步得到恢复和演出,形成了一个文艺辉煌的时代。
但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西方文化的猛烈入侵泛滥和现代娱乐工具的普及,中国的传统艺术遭到了巨烈冲击,特别是相声和京剧,似乎一夜之间跌入低谷,甚至可以说颠覆了国人的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传统观念,给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形成了不可弥补的断层。
德云社的崛起,不能不说是个意外的惊喜,其成功的原因很多,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传统相声艺术传承的基础上,溶入了时代需求的一种精神内涵的提高,同时又将这种提高放在市场的高度去锻造,逐步形成了一个艺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用郭德纲的话说就是走对了一条正确的路子,而且决定这条路子的关键因素是注重了市场的重要性。几年前就有学者对德云社现象提出过比较深刻的看法,去德云社听相声的即有学者教授,也有平民百姓,这些人有的天天喝咖啡喝腻了,想尝尝大蒜的味道,而一些人就喜欢天天吃大蒜,不习惯喝咖啡,你耐他何?这就是市场的本性,忽视了市场就是忽视了艺术。
有人说,如今相声的如火如荼是和文化艺术的正本清原分不开的,当然不无道理,但如果这种正本清原是建立在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思维定式之上,那么相声艺术永远不可能有如今的辉煌。相声是草根艺术,沃土在民间,如同一盘家常菜,谁吃都上口才行,这就是市场。
说了半天,没提到京剧,其实并没跑题。上面说到京剧也是比较年轻的一门艺术,而京剧又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艺术地位可以说独领风骚,但京剧目前的尴尬处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说京剧不能适应现在的快餐文化的社会现状,有人说体制化让京剧丧失了改革变革创新的内动力,也有人说京剧的死亡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等等。那么请问这些人,为什么郭德纲的麒麟剧社会越来越火?而且一些体制内专业的京剧从业人员对麒麟剧社给予了高度肯定,甚至成了麒麟剧社的拥抱者?这是不是中国京剧界全体同仁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当然麒麟剧社现在的实力还很薄弱,但其发展前景似乎非常光明。郭德纲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曾经非常自信的说过,路子在这摆着了,谁都可以走啊!郭德纲所说的路子,其实就是他看重了市场的存在。但体制内的人却有选择的忽视了市场,甚至是认为艺术不能向市场低头。不能不说这是体制内京剧界一个可悲又可恨的普遍思想,国家用人民的钱养着他们,唱不唱戏都无所谓!
有消息说郭德纲已经在他的老家天津开始了麒麟剧社天津分社的创建,这无疑会给天津的京剧市场起到一个巨大的提振,同时又对天津体制内的京剧从业者起到一个吸纳作用。那么为什么郭德纲敢于如此大动作,说白了就是京剧的体制政策,给郭德纲制造了一块可以呼风唤雨的市场,而且这块市场的稳健发展与扩张,又肯定会将体制内京剧逼进灭亡的死角。如果中国戏剧家协会认识不到自身问题的严重性,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一样曲高和寡,那么除了慢慢走向灭亡,就是早晚被麒麟剧社收编。
中国所有的民族艺术,都是来源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创造与提高,当一种艺术被有意识的拔高或成为一种阶级的利用工具,那么这种艺术很自然的会退出历史舞台,从根本上说,任何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脱离了这个根本,就是脱离了市场,脱离了市场,就会走向死亡。
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郭德纲的麒麟社也就有200多个座,实际上就是一个德云社自娱自乐的场所,目前只有郭德纲和陶阳能来几段,还都是业余水平,不会有什么发展前景的。
专业京剧院团每年都从戏曲学院招收演员,都必须是专科以上的学历,绝对不会收编麒麟社的,麒麟社的水平和学历都是不达标的。
再说了京剧也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难道麒麟社可以称非主流京剧吗?太夸大其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