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绝唱”就是达到了巅峰,没有人能超越。“千古”是一个时间范围,是为了突出水平极高,很宽的一个时间段,没有人能比得上。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阴云密布的秋天的一天,一个衣服有着破洞,家徒四壁的男子,拄着拐杖,对村里的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无可奈何。
![](/uploads/566e5f2e272c4ac2bddaaeb2a73d136e.jpg)
大风吹走了他茅屋上的茅草,那些皮孩子们公然抱着茅草,大摇大摆跑到竹林,任他把喉咙喊破。
这场大雨说来就来,无奈的他只好转身回屋。
茅草稀少的屋顶,已经没有挡雨的功能了,屋子里到处都在漏雨。熟睡的小儿子不管这些,他一翻身,就能听到家里这床用了很久的棉被,被里被蹬的撕裂的声音。
![](/uploads/d4dcaba62e5e482590040463e7ffb027.jpg)
这个茅屋是好朋友严武找人给盖的。屋子是简陋了些,但是自从安史之乱后,就颠沛流离的他很满意。
在这个买草屋里,他曾经接待过好朋友,他写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他也曾在春天的时候,心情很好的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走到村边散步,“黄四娘家花滿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最让他高兴的生活,是一家人终于可以在一起,不用奔波。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老妻和儿子陪在身边,有饭吃,有房住,他已经很满意了。
![](/uploads/f89eaf8c41174abf9d68e3118ebe3a03.jpg)
雨还在下着,屋子里更潮湿了。想到自己茅屋虽破,但还有一处避雨的地方,还有比自己慘的人,他的内心不由得悲天悯人,发出这样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死亦足。
这一声呼喊,使得杜甫的人生境界达到了圣人的层次,超过了他之前和之后的所有诗人的诗作,这句诗是古诗中,思想境界的巅峰,所以这是一句千古绝唱。
杜甫的诗从来都是表现民生疾苦,体查民情。他以仁愛之心观察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是众所周知的。在此,不仿换个角度,从人类社会历史进展和实际分析其可能性。在古代封建社会,天朝历代都是重文抑商,科举取仕,而科学实业及工商业反而不受重视。清代文人更是闭关锁国,整个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难道只习练八股文的寒士就没有责任吗?所谓寒士,古代多指未及第或未能出仕的文人墨客。正所谓:学而优则仕,货卖帝王家。显然,题主是期望皇帝或者是国家出钱把读书之人都养来,实行有一定保障能力的“低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这种想法是极不现实的,甚至是荒谬的。精兵简政是历来治世的作为,怎么可以用老百姓的血汗钱养闲人呢?所以,还是应鼓励知识分子多做实业、经商、搞科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杜工部诗才了得,亦应赞许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uploads/8ac34c974d434141964c7c7e222da5fb.jpg)
![](/uploads/049284b0e2cc439a83c3e5fda9e125ee.jpg)
![](/uploads/8ca0e3c0bdb64ecbbc6ce3281958688b.jpg)
![](/uploads/3080b078be744d92af11ede2ce36ca68.jpg)
![](/uploads/34101e37c285421494f142cc363d6af8.jpg)
![](/uploads/e18d880fc1d8406bb57f6d57bb88e71a.jpg)
![](/uploads/ef71cb1ae7da499ba3473383006ff624.jpg)
![](/uploads/ec26664700c04bb398468fd7919e9da8.jpg)
![](/uploads/e7fcf2eb76714f7eaf098b37b7a8d9a9.jpg)